第(2/3)页 对于这些海上敌对势力,明朝是无法彻底肃清的。 他们流动于海上,不断袭击明朝漫长的海岸线。 北到鸭绿江口,南到两广,让明朝地方政府无可奈何,疲于奔命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,不擅长海上作战。 对于这些海上的流动势力,也只能采取“海禁”的消极政策来对抗。 为了配合海禁,明朝还在沿海修建了海疆长城。 这和在北方修建长城抵御流动的游牧民族有异曲同工之妙。 对付海上敌对势力并非是朱元璋实行海禁的根本原因,其深层的决定因素早已深入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基因中。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,具有了自给自足的特点,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。 也就是说,中国就算断绝和外界的经济上的交流,也不会改变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。 朱元璋曾说“四方诸夷,皆限山隔海,僻在一隅,得其地不足以供给,得其民不足以使令”。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。 明朝建立后,朱元璋又放弃了宋元时期对商业的相对重视。 转而实行了前所未有的重农抑商政策,制定了空前严密的户籍政策,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。 而海禁政策,也就符合了朱元璋的统治政策了。 实行海禁,经营大陆,成为了朱元璋的思想。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,他将明朝周边的朝鲜、日本、越南、琉球、小琉球(台湾)等十五个国家列为“不征之国”。 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,以免贪无用之功,耗费国力。 当然,推行海禁并非代表明朝就并非不和外国进行了来往,明朝官方和各国依然保持着“朝贡”。 甚至实行海禁的的一起目的,就是让各国只能通过“朝贡”这一条道路和明朝取得联系。 并得到丰厚的回报,以达到宣扬国威,制造“万国来朝”的盛世假象。 但作为朱家子孙,别人都可以说朱元璋的不是,但他不能。 因为他能当上皇帝还是朱元璋留下的祖训。 所以朱祁钰只能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大明上下改变思想。 倭寇产的原因是因为日本这时候也处于战乱中,失败的人在海上流窜,只要控制了日本,倭寇的源头就解决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