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5章 四海归心-《三国:季汉刘璋》
第(2/3)页
接下来,作为主宾的刘璋和蒯良二人,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下,欢饮了起来,直至日头西落,弯月站在了柳枝上。
这一日,刘璋又迎来了一位使者-——刘备的使者孙乾。
孙乾拱手向刘璋言道:“大王,我主不日就要北上辽东,右北平及辽西二郡,还望大王早日安排郡守和郡将。”
“不急,待玄德公北上的时候,自会有郡守和郡将抵至。”刘璋说来也没有催促刘备前往辽东的想法,不过刘备听凑趣的,在二月就动身北上,不知道辽东的冰雪是否消融与否。
“此外,我主有一个不情之请。”孙乾拱手再言道:“曹孟德幽禁天子,总览朝政,与王莽、董卓相仿,我主本欲亲自佐弼大王,发兵中原。”
“然辽东不安,三韩、高句丽似有异动,所故我主请命,来日大王兵发中原的时候,以张飞、赵云二将,及其部众,从大王一起征讨中原,讨伐曹孟德。”
“玄德公有此辅国之怀,孤自是允之。”刘璋乐呵呵应了下来,没想到还能体验一下张飞和赵云这两张sr卡,也算是一件幸事。
再过了几日,来自交趾的使者,抵至了邺城,面见了刘璋。
依着往日一样的进奉,士燮的使者带来了珍珠、珊瑚、玳瑁这些交趾的土物,虽说刘璋认为这些没有什么大用,可到底是些稀罕的东西,能用来嘉赏底下的臣子们。
此外,士燮的使者带来了士燮的话,士燮和他的弟弟,有意将他们的子嗣送到长安就读,希望刘璋能够接纳。
质子,识趣,这是刘璋对于士燮的看法,士燮这个小老头,当真是识时务的英杰,且过分的识时务了。
可惜啊可惜,一想到历史上交趾士家的结局,刘璋心中暗道了一声可惜,士燮对于吴大帝孙权不可谓不敬,时不时供上土物,可孙权这个渣人,做起事来,是吃干抹净到底,最终士家没落个好结果。
不过如今不一样了,有刘璋在,再加上士燮一家安分些,他会给士家一个好结果,当然,封王是不太可能,非刘氏不王,祖训尚在,他不好直接违逆,不过做人贵在变通,刘邦更是变通的高手,他自是有样学样,会给到士家和王爵同等的待遇。
这也是刘璋的盘算,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也没必要弄得天下处处郡县化,像一些鞭长莫及的地方,可以考虑安排镇的住的人居守。
就如明代沐王府,世镇云南,为云南的安定和归化做出了不菲的功绩。
再如明代的交趾,由于是流官,对于地方过于刻剥,导致地方不靖,最终出现无法挽回的败局。
有沐王府和交趾这两个相反的例子,刘璋自然会吸取教训,以免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和泼天的过错。
……
辽西。
阳春已至三月。
刘备和前来接收辽西郡的贾逵拱手告别,他举目南望,神色复杂,这一行他将要北上辽东,或许以后就没有多少机会能涉足幽州了。
作为幽州涿郡出身的他,自然是有些感伤,念着多待上一些时日。
不过自他领兵南下,攻伐右北平和辽西以来,辽东没有强兵镇守,虽是关羽把控的很好,没有为高句丽和三韩掀起大的动荡,可终归还需要他这位主君坐镇于襄平,震慑住高句丽和三韩。
刘备收回南眺的目光,将目光看向北方。
即是受下了朝鲜王的称号,他有心平定高句丽和三韩,为后世子孙博一个太平安稳的辽东之地。
高句丽要灭,三韩也要灭。
拓土攘夷,安靖辽东。
刘备目光坚定向北,踏上了向辽东的道路。
辽东和幽州的通道以艰辛著称,当下此地还是辽泽,无通道可行,一路北上,自是辛苦非常。
当刘备抵达襄平,他就收到了来自关羽的通禀。
“兄长,似高句丽、三韩此辈蛮夷,见辽东兵少,就生出了异心,时不时劫掠郡县,弟遣兵攻之,斩杀了一些人,此辈气焰方才止息。”
关羽声调清正,朗声言道:“不过以弟之见,来日倘若我方势衰,彼辈必将复来,会当早日进剿为上。”
第(2/3)页